黑糖道即將舉辦上線的【2020黑糖料理影片競賽】,共邀請了兩位學界代表擔任評審,一位是從烘焙餐飲角度檢視的李國溢主任,另一位則是在旅遊產業與學界耕耘多年的陳善珮副教授。
她的觀點,正好將黑糖產業從原料餐飲角度的思考再往前推進一個層次,到達美食與旅遊匯融的文化邏輯。這個段落我們討論的範圍就囊括了消費者的人性以及包裝行銷的藝術,在這個重視溝通的年代,即便是最質樸的商品也需要輔助元素加乘才能粉墨登場獲得滿堂采。
「再精彩的旅程,少了美食也淡然無味。」陳副教授打從心底認同這樣的依存關係。
-----------------------
現 任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副教授
學 歷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
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EMBA)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 學士
經 歷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主任 (2010年8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
台灣觀光協會 (中華) 台灣美食展籌備委員評審委員會副召集人
艾瑪迪斯資訊公司(Amadeus) 業務部專案經理、培訓講師
台灣凱亞資訊(TravelSky中國航信唯一代理)行銷總監
福國旅行社專案經理
交通部觀光局旅行業經理人講座講師(2005-2017)
-----------------------
台灣美食對觀光旅遊的影響
「舌尖經濟絕對是觀光旅遊的重要環結!」陳副教授說,不管從米其林到必比登,除了滿足遊客最基本的需要─飲食之外,甚至已然成為反客為主的新旅遊目的地。
因為想吃,所以決定去旅行。這樣的因果關係足見食物在現今的旅遊觀念中已然不再是單純吃飽維持生命的要素,更多的是撐起城市旅遊面向國外遊客的架構中堅,也肩負了向國外旅客溝通台灣人對於吃的喜好和獨到的氣味。對內的部份,當然也是扮演不同縣市間口味互相衝擊與融合的角色,一如台南的甜與屏東的甜就算有著相似的路線,卻在細節處有著讓在地人斤斤計較且寸土不讓的固執。
也因此,各縣市都會尋找屬於在地代表性的物產或是美食小吃將之妝扮為縣市的「吉祥物」或是「旅遊大使」,然後在眾人舌上展開一場又一場味覺的擂台,企圖擊倒消費者的理智,然後乖乖掏出新台幣來將之下架。
「日本的旅遊行銷就做得很到位,透過町間工廠遊程的安排,消費者可以從食物的採收、製作、包裝和銷售過程,直接獲得五感上的刺激,進而認同及消費。」陳副教授說,觀光工廠就是最好的例子,體驗行銷讓消費者融入生產氛圍,也更加接近產品的認同核心。但以何種模式和規模來設計體驗方式,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對台灣優質黑糖未來發展看法及期待
對於台灣的黑糖,陳副教授覺得品質不輸市面上的沖繩黑糖,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缺乏的是印象及型態,倘若能以生活化的各種角度轉化不同功能和型態,例如隨身可食的零食、或是精緻化的伴手禮盒,都能擴大與消費者接觸的面向和機會。當點成線、線成面時,文化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像我們之前去寧夏的枸杞博物館參觀,就看到了物產走向官方代表文化的一種經典。」陳副教授說的又是一個關鍵,當物產原料已經擁有成為地域標誌代表的份量時,和異業的合作甚至是官方的推廣也都會是必經的路程。
「從料理入菜也是一種很好的想法。」不侷限於原本的刻板印象,創造出隨時可用、處處可用的機會,就能找到各種發揮的空間。至於即將到來的影片競賽,陳副教授期待看見的是更多有趣的創意,畢竟這不是一場靠廚藝決勝負的比賽,最後的關鍵會是貼近生活的細小感動及無限創意想法。
評審們準備好了,參賽者準備好了嗎?
少了美食,旅行就不算完整│黑糖道
https://www.simagp.com/
【黑金風暴來襲】2020黑糖料理影片競賽
https://bit.ly/3cwPtqO